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政务专题>重大决策预公开>2021年度区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烟台市莱山区“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决策草案
索引号: 11370613004279133X/2021-06362 成文日期: 2021-09-23
发布机构: 莱山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组配分类: 决策草案
莱山区“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发布日期:2021-09-23 12:46 访问次数: 字号:[ ]

莱山区“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工业是实现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抓住振兴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不断地推进工业现代化,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十三五”期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莱山区坚持以习近平制造强国战略思想为根本遵循,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引进企业主体扩大增量、扶持现有企业优化存量“双轮驱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工业经济取得新的跨越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五年。面向“十四五”,必须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更大力度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莱山工业跃上新台阶。为全面落实《烟台市莱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快建设质效双优的制造业强区,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区上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总要求,始终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新旧动能转换为统领,以“双轮驱动”为抓手,全区工业经济呈现出稳中有进、质效提升、转型加快的良好态势。

(一)发展基础

1.工业结构逐步调整优化。十三五期间,莱山区工业顺势而为,主动发力,产业发展不断向“高精尖”方向迈进,优势行业日益突出,基本形成了以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和医药健康为代表的工业产业体系。“十三五”末,三大主导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70亿元,为“十二五”末的1.52倍,其中先进装备制造业率先突破百亿元,

2.新动能成长性良好。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转型升级新动能成长良好,产值年均分别增长14.1%、15.8%,占全区制造业产值比重分别为68.9%、76.1%,稳居全市前列。

3.骨干企业高速成长。每年筛选30家左右骨干企业定向包保,累计统筹各级资金20.2亿元精准扶持,骨干企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企业的88.2%,挺起了莱山实体经济的脊梁。5年里东方威思顿、德国威巴克、意大利爱尔泰等6家企业产值翻番,中宠股份产值翻了两番,杰瑞集团产值超过70亿元、再造了一个新杰瑞。

4.新兴产业逐步崛起。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后来居上,杰瑞环保、金正环保、仕净环保等一批新秀企业成长迅速,形成节能环保“治土、治水、治气”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数字经济活力彰显,橙色云全球工业产品研发设计协同平台获评国家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示范平台和全市唯一的省级四星数字经济平台,捷瑞数字伏锂码云平台获评国家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橙色云协同创新数字智慧园区被评为省级成长型数字经济园区;以拓森服装为代表的垂直电商行业借助互联网平台跨越发展,销售额5年增长5倍,全区“四新”经济增加值达到125亿元。

5.两化融合水平稳步提升。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区内制造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取得明显进展,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催生。成功培育国家级两化融合试点企业2家,省级两化融合试点企业6家。推动上云企业277户,兑付“云服务券”资金223万元。累计开通5G基站901处,基站数量位居全市前列,实现主城区全覆盖。

(二)存在问题

“十三五”时期,我区在推动工业和信息化提质增效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也存在短板,主要体现在:一是行业集聚度不高。全区8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布在20个行业,只有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3个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超过10家,缺乏集群竞争优势。二是企业规模不大。具备领军能力的龙头企业不多,全区还没有年营业收入过百亿元企业,年营业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仅3家,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的比重在2%左右。三是公共服务平台缺失。载体数量和规模与周边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既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发展的空间需要,也不能为企业提供产品展示、测试、认证、评估、融资等专业服务,核心竞争力欠缺。四是产业链结构不完善。我区工业企业大多专攻于某一特定细分领域,产业链结构不完备,发展规模、行业地位有待进步一提高。五是企业主动转型发展的意识有待加强。面对“互联网+”、“工业4.0”等方面带来的变化和冲击,部分企业主动实施转型和拓展行业务、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不强,仍存在观望等待思维。六是专业人才严重短缺。人才是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根本,本地高校所设专业与本地很多企业贴合度不高,无法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外地优秀人才不仅招聘成本高,而且多不愿意落户非一线城市;企业自己培养的人才由于创业成本低、外界诱惑大等原因,流失问题突出。人才引进难、培养难、留住难,制约了我区工业企业的发展。

二、发展目标

深刻把握中心城区的区域定位,在有限的区域空间发展优质高效的工业和信息化产业,聚力打造以“四个显著提升”为标志的新型工业和信息化,为建设“典范之区”提供重要支撑。到2025年,规上工业增加值保持年均增长10%以上,建设5G基站1700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10家。

1.创新推动力显著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步伐加快,“四新”经济快速成长,创新驱动成为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80%;新认定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50个以上,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占GDP比重达2.5%以上,拥有发明专利1200件以上。新引进各类人才2万人、高学历高技术人才1500人、高层次人才100人。

2.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制造业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发展。到2025年,打造先进装备制造、医养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3个百亿级主导产业,打造杰瑞集团1个百亿级龙头企业;争取1家以上的企业进入山东制造业百强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到70%;上市公司达到10家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30家,瞪羚企业达到20家,单项冠军企业达到10家,独角兽企业达到2家。

3.融合发展力显著提升。新技术广泛应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融合发展,两化融合、军民融合更加紧密。到2025年,国家级、省级服务型制造企业达到6家,国家级、省级两化融合贯标企业达到15家,民企参与军方供应企业达到15家。

4.智能化技术改造水平显著提升。聚焦工业互联网、核心软件、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标准等,加快协同设计与制造、虚拟生产、网络化控制系统、纵向集成系统、远程诊断维护、智能供应链、工业大数据、智能感知终端的创新及应用;培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装备制造商与用户联合应用的新模式,大力提升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应用水平。加快推进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进程,引导企业实施装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向智能制造样板车间、数字化工厂转型。到2025年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50个以上,总投资过30亿元,争取各级技改专项资金过亿元。

三、实现路径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国家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抢抓机遇,实现我区工业和信息化的高质量发展。

(一)集聚发展三大主导产业

1.先进装备制造业。以延伸服务、提升价值为方向,打造更具先进生产力特征的“莱山创造”与“莱山智造”。核电装备,依托国家级核电研发中心及台海核电、恒辉节能等行业头部企业,产学研用齐发力,着力培育打造山东核电装备制造基地。石油装备,巩固提升杰瑞油服行业领军企业地位,进一步提升装备研发、系统集成等创新能力,抢占国内石油装备等制造业制高点。环保节能装备,以金正环保、杰瑞环保、仕净环保等为龙头带动,加快形成“治水、治土、治气”环保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扶持壮大顿汉布什、欧森纳等节能企业,培育节能产业发展增长点。汽车零部件,推动威巴克、爱尔泰、安国特等骨干企业提质扩能,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市场,建设高端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力争到2025年,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2.医养健康产业。坚持生产制造和研发服务并举,加快构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产业体系,建设全市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基地。鼓励祥隆药业、祥隆医药研究院、艾维可生物科技等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依托海滋生物、天大精馏等项目,重点攻克基因工程、液体活检、细胞免疫治疗等关键技术,加强生物制药、仿制药、中药、诊断试剂等的研发生产,形成一批综合性制药企业。以卓越生物、海城医疗等骨干企业为依托,积极开展对高端血液分析仪、医用氧仓的研发生产,逐步开发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远程健康监护系统等高端医疗设备,在医疗器械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鼓励东方海洋等企业利用定向酶工程、膜分离等技术,以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为原料,积极开发鱼骨胶原、海洋氧化肽等生物制品,支持企业拓展保健品、药妆产品等衍生产品,初步形成基于海洋食用资源的健康用品深加工产业链。力争到2025年,医养健康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50亿元,年均增长10%。

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数字经济,聚力突破信息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两大领域,支持东方威思顿电气、持久钟表、东润仪表等企业壮大发展,推进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烟台移动5G大数据中心建设,以橙色云、捷瑞数字等企业为引领,全面培育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场景应用等新兴产业,打造全市数字经济发展引领区。新兴电商,以拓森服装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垂直电商、细分电商,精心培育扶持视频经济,形成一批跨行业、跨区域的知名电商平台和视频经济聚集区。力争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5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二)提升企业创新发展活力

推动“四新”经济加快成长,创新驱动成为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区域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鼓励制造业企业唱主角,积极开展“政产学研用”合作,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创建、创新、升级产业发展载体。指导企业争创国家、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引导制造业企业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培育一批高价值核心专利。支持企业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每年推动10个以上科技成果在区内转让和实施。综合运用税收优惠、财政奖补、保险补偿、政府采购等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创新动力。推进研发中心、检测中心、设计中心、中试基地等各种类型的研发机构建设,加快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提升小型微型企业双创示范基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功能,打造一批集技术研发、人才集聚、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力争到2025年,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9.5%;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量达到33件;“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提高到42%。

(三)增强企业融合发展能力

充分发挥国家、省、市、区各级引导资金的作用,推动制造企业广泛应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努力向服务型制造方向发展,助推制造业向网络化、协同化、服务化发展,加快制造业向柔性化、智能化、集成化转型,促进制造业跨界、跨业、产研、军民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制造业企业内涵和发展质量。支持“领航型”企业发挥产业链“链主”作用,通过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方式,在技术攻关、产品配套、品牌渠道、资金融通等方面,带动关联度高、协同性强的中小企业进入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鼓励中小企业加强与“领航型”企业的协同创新、配套合作,持续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促进形成具有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现代产业体系。两化融合、服务型制造等新业态成为企业增长的新亮点。

(四)加速智能化技术改造进程

聚焦5G、工业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的数字化赋能作用,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步伐,依托橙色云、捷瑞数字等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开展赋能行动,重点突破人工智能创新产品、核心软硬件、融合性新兴业态,加快提升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深入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行动计划,支持企业紧扣关键工序自动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管理智能化等重点环节,集成运用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装备、软件和控制系统,统筹推进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坚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围绕机械、汽车、电子信息、食品等重点行业,加快培育推广一批高水平智能制造装备,打造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创建一批示范引领作用强、综合效益显著的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探索形成一批成效明显、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制造新模式,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和应用能级。

(五)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

1.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制。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实施安全生产专项督导和驻点监管,及时排查治理安全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完善安全管理预警机制,有效推进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一体化建设。

2.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支持企业实施安全生产技术改造,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安全生产领域广泛应用,以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及工控安全、数据安全管理能力。

3.加强安全生产指导。坚持用安全生产倒逼机制推动工业转型发展,针对重点行业存在的安全风险因素,综合利用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行业标准、技术规范、改造提升、淘汰落后等手段防范化解风险隐患,促使达不到安全生产标准的产能依法依规退出。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体制机制

1.加强工业运行指挥部领导作用。依靠工业运行指挥部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效能,构建上下贯通、左右联动、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统筹协调有关工业发展的全局性工作,审议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专项、重大问题、重要工作安排及落实国家、省、市、区工业发展战略要求。各有关部门单位要立足发展大局,强化责任意识,发挥职能作用,狠抓落实推进。

2.加强三大产业领导小组协调作用。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产业领导小组组长,每个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落在具体责任部门,牵头研究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协调解决双招双引、创新发展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负责全区产业培育工作的统筹调度与管理工作。

3.加强规划指导和引导作用。建立规划实施评估评价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按照分级管理原则,每年定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调研和评估,全面掌握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合理调整修订,确保工业发展按照预期方向推进。

(二)强化人才支撑

1.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继续组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参加“智慧提升工程”。重点聚焦上市企业、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科技型企业,以新生代企业家为重点培养对象,积极拓展企业家培训平台,打造与工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梯队。健全为企业家服务的长效机制,营造新生代企业家成长的良好环境。

2.大力引育高端优质人才。紧贴产业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加快构建“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产才融合发展格局。依靠市双百、省泰山、国家千人以及海内外精英创业大赛,再吸引集聚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通过“烟台市名企名校行”活动,以及高校毕业生普惠性补贴发放等政策,大力储备产业发展所需的青年人才。

3.加大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力度。鼓励企业与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等开展合作,定向培养制造业所需的科研人才、技术技能人才。依托各类公共实训基地,为企业开展订单式、场景式、生产性实训培养,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大企业员工入职前培训力度,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能人才队伍。

(三)加大政策支持

1.加大金融支持。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模,增加技改贷款,推动股权投资、债券融资等向制造业倾斜。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优化服务,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投贷联动、融资租赁等业务。强化中小企业基础性工作,完善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健全融资担保、应急转贷和增信体系,优化金融生态。

2.加大财税支持。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用好用足各级财政奖补资金,通过补贴奖励、贷款贴息、股权投入、担保支持、政府采购等方式,加大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优势和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重大项目、科技研发、技术改造、服务平台和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做大潜力企业、谋划高端项目、引领产业转型。

3.强化要素保障。深化“标准地”和“亩产效益”评价改革,推动工业用地提容增效,对省、市政府确定的优先发展产业且用地集约的工业项目优先保障用地需求。坚持工业用地总量稳中有升,根据产业类型和生命周期弹性确定土地出让(租赁)年限,每年新增用地指标优先用于工业。优化能源结构,统筹利用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有效破解能源供应对工业发展的制约。

(四)营造良好环境

1.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坚决破除破坏营商环境、阻碍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加快推进流程再造,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对涉企审批事项能简化的坚决简化、能取消的立即取消、能上网的一律上网,实现“最多跑一次”“一次办好”和“一网通办”“掌上办”,最大限度简政放权、减证便民。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健全涉企政策制定“全流程”、重大项目落地“全周期”服务机制,推动部门协同、要素集聚、效益提升。

2.培育工业精神和制造文明。始终坚定不移、不遗余力的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工业精神和制造文明。政府树立坚韧不拔地发展制造业的耐心和意志,科技工作者愿以制造业为实现人生理想的舞台,企业家愿为制造业发展奋斗终身,年轻人以投身制造业为荣,家庭以子女从事制造业为喜,金融以支持制造业为责,学校将制造业相关专业列为重点培养方向。使工业精神和制造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实化于行,真正凝聚起全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3.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推进制造业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设企业信用数据库,建立健全企业信用动态评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推行企业产品、质量、安全自我声明和监督制度。实施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减轻企业负担,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切实加强监管,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行为,严厉惩处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为企业创造良好生产经营环境。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