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规划信息 >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
索引号: 11370613004279141Q/2021-07018 成文日期: 2021-02-24
发布机构: 莱山区发改局 组配分类: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
关于烟台市莱山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日期:2021-03-01 11:05 访问次数: 字号:[ ]

一、2020年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面对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莱山区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市总体部署,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树牢“全市首位”意识,坚持“2231”工作思路,践行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六保三促”各项任务,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培育、项目招引建设、城市品质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领域精准施策、全面发力,经济发展逆势上扬,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主要经济指标继续走在全市前列。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81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5倍,增长5.6%;地方财政收入37.7亿元,增长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9%;实际使用外资1.99亿美元,增长10%;外贸进出口总额111.2亿元,增长17.2%;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0.8亿元,增长1.1%;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57762元、25689元,增长2.8%、4.9%,主要指标基本完成了“十三五”时期和全年目标任务。

(一)凝聚创新力量、厚植产业优势,动能转换筑牢发展根基。强化科技引领,坚持“双轮驱动”战略,增强转换动力,产业持续向高端高质提升,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引擎。动能转换步伐坚实,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5.1%、14.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6.1%,连续五年位居全市第一位,比“十二五”末提高16.7个百分点;软件和信息技术等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53%,高于规上服务业50个百分点。先进装备制造、医养健康、信息技术三大主导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70亿元,增长10.2%。杰瑞石油、中宠食品等10家骨干企业通过加快产业链拓展、模式创新等,营收增幅均超过20%。全区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0家,总量达到378家;新增营业收入过亿元企业3家,达到58家,比“十二五”末增加21家;新增纳税过千万元企业12家,达到77家,比“十二五”末增加38家。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80.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3个百分点。城市新业态迸发生机,数字经济、新兴电商、智能制造等一批新经济新模式正在加速孕育,全区“四新”经济增加值增长13.5%。东方威思顿“物联网边缘计算和末端感知技术研发及应用”成功列入省动能转换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橙色云获评全市唯一省级四星数字平台;东方威思顿、瑞创达获评市人工智能优秀研究机构,数量占全市1/2;新增捷瑞数字、兰图地理信息等7家信息技术领域省瞪羚企业(全区共10家),总量居全市第二位;鼎信数字、威尔数据等企业致力于数字化服务,营业收入增长30%以上;十二学教育公司“互联网+教育”模式服务学生近40万人。中宠食品的“顽皮”成为宠物电商龙头品牌,拓森云电商在直播领域业务快速扩张,全区网络零售额达到42亿元。金正环保、顿汉布什等骨干企业率先向制造业智能化、无人化转型,云办公、云教育、云餐饮等新兴板块呈现较好发展势头。创新资源积聚成势,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03家,较去年新增22家;新增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0家,争取各类科技立项31项,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228件;恒辉节能获评2020年度省级独角兽企业(全市仅有2家);杰瑞深度清洁车获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金奖。新认定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13家,数量居全市前列;莱山基金中心引进九银股权等基金管理机构17家,基金认缴规模总计212亿元;成立新业态青年创新发展联盟,首批会员企业达到55家。兑现人才补助资金1348万元,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9名,顿汉布什、杰瑞石油、润中药业等企业共5名人才获评2020年度市“双百计划”蓝色领军人才、创新人才。

(二)扩大有效投资、深挖内需潜力,全面改革攻坚再上新台阶。积极谋划实施重点项目,培育消费热点,持续深化改革攻坚,推动供需实现更高水平动态平衡。项目招引建设全面突破,新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14个,中核恒辉原子能研究院等12个项目在省市重大招商活动中集中签约,总投资347.7亿元,签约数、总投资额均居全市前列。创新实施要素保障、专班推进、审批代办等推进机制,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9%,81个市、区两级重点建设项目开复工率90.1%。高铁新区、君悦大酒店等战略性重大项目有力推进;华润万象汇、恒辉精密、中宠产业园等32个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大郝家小学等13个城建及社会民生项目稳步实施。高端消费市场加速布局,红星美凯龙山东首家至尊MALL对外营业;世界500强企业7—ELEVEn首批店铺银海路店、润华大厦店成功落户(全市共3家),占全市2/3;培育新烟大美食街、渔·码头文创集市、五彩城市奥莱西西里夜市等夜间休闲新亮点,全区商业运营面积达到120万平方米以上。陆续建成童趣万象、嘉茗等五所城市书房;全国首个智能化生态海洋牧场—耕海1号、清泉海洋牧场公园等特色文旅项目正式运营。改革攻坚力度持续加大,推动12个改革攻坚任务全面落实落地,在全市率先开展优化财产登记和消防安全检查试点改革,打造市级以上创新典型30余个。以国家、省市营商环境评价为契机,持续提升优化营商环境,连续两年在市营商环境评价中位列各县市区第一位。对全区审批事项进行流程再造、整合提升,累计“一链办理”事项100余件;政务服务实现全天候网上办理,以“零见面”审批设立的企业达到76%;组建项目审批服务队,为君悦大酒店、新壹盛冷链物流园等160余个项目完成各类审批手续390余件。

(三)完善城市功能、助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聚焦城市更新,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补齐功能短板,高标准建设烟台市“核心区”。城市面貌持续改善,全面实施“双改”工作,累计完成蒲昌、东马家都等17个村居的整村拆迁,宋家庄、午台等18个村居、29个地块已完成土地出让,开工面积280.85万平方米;推进前七夼、黄海城市花园等21个老旧小区改造,累计投入3.37亿元,受益居民1.7万户。全面整治芳华园等商贸市场,新增泉韵南路、迎春大街、清泉路等39条深度保洁作业实施道路,违建整治、生活垃圾分类、污染防治等工作均取得有效进展。基础设施全力实施,主动融入市区一体化战略,继续完善“八横六纵”主干路网框架,推进总投资5.7亿元的长安路南延、凤凰大街西段二期等13条道路建设。深入实施澳柯玛大街、蓝德路等道路景观提升改造,新建广场北路小游园等一批“口袋”公园和城市慢行道,全区绿化覆盖率提升到44.8%,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完成5G配套升级改造(含新建)站址457处,滨海路、观海路、市政府等主干道和重要场所基本完成5G覆盖,新增长宁路、轸大路等3个充电站50座快充桩投入使用。乡村振兴统筹推进,全年统筹各类涉农资金2.18亿元,继续实施乡村致富项目培育计划,全区114个村中年集体收入过50万的达到64个。解甲庄街道荣获“2020年省级农业产业强镇”,莱山街道“37°微度假小镇”、院格庄街道“醉美葡园·沁心汤泉”获评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现代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区、辛安民宿创业园等10个乡村振兴合作项目集中签约,鲁东大学、山东工商学院等高校院所与区内21个村居建立了帮扶联系,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689元,居全市第一位。

(四)创新社会治理、增进民生福祉,营造共享共建共治良好局面。积极推进民生幸福工程,做好民生保障各领域工作,人民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疫情防控有序推进,快速建立区、街、村三级防控体系,在城市出入口和重要交通枢纽24小时检查检测,全区疫情防控总体保持稳定。积极落实金融、税收等政策,累计为企业减免和兑现税收政策2.8亿元,争取新增和续贷贷款49.3亿元,全力推动企业复工达产,社会治理能力稳步提高。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实施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公开招聘高层次教师130人。新建扩建学校项目6个,第二实验幼儿园、第八小学等3所学校投入使用,第六小学、孙家滩中学等3所学校开工建设。在全市率先消除“大班额”问题。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烟台山医院莱山新院全面投入使用,全区已运营三甲医院达到两家,烟台国际肿瘤医学中心进入装修和设备调试阶段;区疾控中心建成核酸检测实验室,妇幼保健院已完工,完成16所示范村卫生室建设。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66人,均达到“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标准。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实现10167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7%以内。累计为城乡低保对象发放特困生活补助774万元,发放护理补贴61.4万元。连续启动价格联动机制17个月,共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463.6万元,受惠人数6300余人。救助困难群众家庭23户,发放爱心救助资金6.5万元。秀林养老扩建、盛泉养老日间照料中心等项目进展顺利,新增医养结合型床位500张。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图书馆、文化馆等保持“国家一级馆”标准正常运营,开展“云上文化服务日”、精品非遗项目线上展演等系列活动,胶东剧院、城市美术馆等举办各类展览活动580余场,参与人次达到15万余人次。

另外,安全生产、民族宗教、妇女儿童、老龄、消防、史志档案、双拥共建、法治建设、信用体系等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展。

二、计划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影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发展面临新问题新挑战。一是经济运行压力依然存在,部分主导产业上下游链条关联企业相对分散,集群竞争优势不足;二是个别企业受自身发展实力和外部环境影响,生产经营困难的现状未从根本上改变;三是随着建成区加快扩张,现有工业园区土地资源紧缺、产出效益偏低问题逐步显现,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亟待进一步提升。

三、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主要工作措施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2021年经济工作安排部署,深化优化“2231”发展思路,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牢固树立“全市首位”一个定位,强化重点片区开发、重大项目建设两个抓手,瞄准加快建成烟台高质量发展引领区、烟台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形象展示区、共享和谐幸福美丽核心区三个目标,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市高品质建设管理、民生高水平提升、党建高标准引领四个方面,抓住重点、打造亮点、带动全面,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主要计划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7.5%左右,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左右,主要指标增幅继续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居各县市区前列。

(一)集中攻坚重大片区建设,描绘城市发展新蓝图。坚持拓展空间与城市更新互促互进,注重产城融合,按照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保障用地需求,拉开新一轮城市开发建设框架,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以高铁新区为突破口,推进核心区、动能转换示范区、东风河三大片区建设,核心区,推进基础设施一期、站房和站前广场、高铁科创区等工程,建设烟台市新枢纽、新门户、城市会客厅;动能转换示范区,东区推进中核恒辉原子能研究院、烟台核电研发中心等总投资45.1亿元的12个重点项目提速快进,建设高端装备产业集聚区;西区发挥东方威思顿、捷瑞数字等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全力建设烟台市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区;东风河片区,推进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沿岸景观提升等工程,全面实施原子能研究院产业园区等总投资101.2亿元的18个项目,带动河流两岸旧村改造、产业引进、商业综合开发,精心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沿河开发新标杆。深入贯彻“以水兴城、携河发展”战略部署,推动友谊河片区建设,北区通过整合植物园周边区域丰富城市功能,依托复星文旅、中轻天地文旅、绿叶健康城等总投资162亿元的4个重大项目,建设文化旅游生活服务区,打造烟台南部新城;南区加快推进金正环保、仕净环保等总投资41.7亿元的6个项目建设,招引一批上下游优质企业,打造以主导产业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积极布局城市新业态,推进总部—峰山、凤凰工业园片区建设,总部—峰山片区,利用橙色·云工业协同平台、中挪创新中心以及150余家总部企业聚集优势,依托中日韩青年创新创业谷、中铁·诺德中心、界牌旧改等总投资78.7亿元6个项目建设,打造烟台中南部城市商业核心区和国际合作示范区;凤凰工业园片区,依托飞龙科技园、科技创业大厦等载体资源,吸引集聚一批直播电商、电子竞技、数字文化等新平台新业态,建设城市新经济聚集区。

(二)集中攻坚重点产业培育,构筑经济发展新优势。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城市新业态培育等战略,强化科技引领、数字赋能,不断提升产业韧性和竞争力。精心谋划创新发展,引导创新资源加速向企业集聚,鼓励先进型企业集中梳理产业链、供应链、需求链薄弱环节,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和链条断点,争创隐形冠军、“专精特新”、独角兽企业。发挥平台、人才关键作用,依托核电研发中心、基金中心、橙色云平台等平台资源,培育壮大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平台企业和品牌;继续实施“莱山英才计划”,不断加大人才激励力度,重点瞄准行业领军人才、高技术人才强力攻坚,打造全市科技创新领航区。精耕细作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医养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产业,鼓励金正环保、顿汉布什、恒辉节能等企业通过攻坚重大项目,加快产业建链、强链、延链,推动企业实现裂变发展;聚焦医养健康、新一代信息、文化旅游等领域,强力招引上下游优质企业和项目,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通过提升存量、开拓增量,形成竞争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3+1”现代产业体系。精准发力城市新业态,整合总部—峰山片区、凤凰工业园、双创基地AB区等载体,以及各类创客空间、孵化平台和闲置国有楼宇,为新经济业态预留足够发展空间。发挥捷瑞数字、鼎信科技等企业引领作用,加快引进培育一批平台经济、体验经济、网络视听、移动媒体等新经济业态,推动互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新零售、新医疗、新教育、新旅游等全新业态模式,推动现有产业实现新的突破。

(三)集中攻坚稳投资促消费,提升改革攻坚新成效。聚焦“六保三促”,大力激发消费潜力,增强投资增长后劲,提高改革开放质量效益,加快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扩容提质增消费,推进华润万象汇22万平方米商业综合体全面运营,鼓励青岛永旺、保利Mall等现有商圈通过社群营销、直播卖货、云逛街等增加产品流量,探索建立一批24小时无人餐厅、无人值守货柜、无人便利店等新消费地标;发展首店经济,以主题酒店、智慧书城、特色餐饮、体验式娱乐等为主培育发展一批消费体验空间;挖掘夜间经济消费新动能,依托渔人码头、烟大商圈、城市奥莱等重点区域,引入文创风尚、都市夜游、创意文化等新兴消费业态,培育一批高品质夜间消费聚集区。精准有效稳投资,继续强化领导包保、专班服务、审批代办等工作机制,逐个落实金正环保水环境产业园、“耕海1号”二期等110个2021年重点建设项目,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扩大有质量、有效益的投资。坚持以商招商、平台招商、企业招商等方式,围绕重点片区、重点产业,强力跟踪推进与央企、三类500强企业的洽谈对接,聚焦做强产业链条、补齐发展短板的高端项目,支持企业裂变发展新项目,年内力争招引成长性好、贡献率高的产业项目10个以上。深化改革促开放,严格执行“放管服”改革规定,强化部门协调联动,全面推行“一窗受理”、全程代办等机制,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主动对标国内一流营商环境标准及先进城市经验做法,找差距、补短板,打造全市一流营商环境。鼓励杰瑞石油、爱尔泰机械、中宠食品等优质企业,充分挖掘国内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加大“一带一路”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巩固与日、韩合作优势,鼓励企业在新能源、先进装备等高端产业寻求合作点,全方位提升对外合作层次和水平。

(四)集中攻坚城乡统筹发展,塑造高品质城市新风貌。全面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全方位展示烟台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形象。全面提升城市能级,挖掘中心城区区位优势,整合观海路、迎春大街等城市经济主轴线和各大商圈,吸纳人流、物流、资金流加速集聚。依托南塂、蒲昌等25个旧村改造和33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有计划地建设国际社区、白领公寓等中高端住宅集聚区,完善商业配套服务,强化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职能。全力推进明达西路西延、横一路西段等19条道路建设,全面打通城市道路“微循环”,统筹安排凤凰西路和轸大路综合管廊建设,打造功能完善、服务齐全、充满活力的中心城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依托孔辛头、朱柳、崖前等美丽乡村建设,建设全域景观式村庄。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抓好乡村致富项目培育,强化农村造血功能,以烟台植物园、瀑拉谷休闲产业集群、农禅谷等为载体,打造一批以民俗观光、休闲娱乐、农耕体验等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拓展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功能;以林门线以南为重点,发展农业观光采摘、休闲体验、科普教育等休闲业态,建设一批高效农业生态园,打造具有“莱山特色”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全面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深入开展友谊河、东风河、逛荡河、瀑拉河等河流综合整治,严格落实禁燃区等各项规定,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防治,确保空气、水质等质量稳定达标。以滨海路和观海路为双轴,对新星南街、海韵路等双轴连接路进行配套景观品质提升。加快绿化建设,推进园林绿化试点片区建设。稳妥开展违章建筑查处、占道经营等整治工作。推动建成区范围内居住区域、公共机构区域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覆盖率达到100%。

(五)集中攻坚社会民生服务,共享富裕幸福新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善制度、守住底线,全力建设共享和谐幸福美丽核心区。教育事业方面,加快推进6所中小学校建设,年内第六小学投入使用,孙家滩中学、烟大附中南校区(小学部)等2所学校主体完工,山之韵小学等3所学校加快建设。加快实施7所公办幼儿园建设,年底前全部投入使用,超标完成省市下达公办率任务。面向社会招聘名师名校长20名,新引进180名高层次教师。医疗卫生事业方面,推进烟台国际肿瘤医学中心年内投入使用,实现三大三甲医院全面运营,加快妇幼保健服务中心二期项目和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年内妇幼保健服务中心及黄海路街道、滨海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全面提升我区整体医疗水平。社会保障方面,紧密对接上级社保待遇调整机制,始终保持全市一流水平兑现养老、医疗、低保、特困等保障政策。继续稳就业工作,持续做好稳岗补贴返还发放和职工培训。加快清泉养老扩建等项目建设,完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建设,稳步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贯彻落实禁毒工作责任,持续打好禁毒人民战争。文化事业方面,加快推进烟台文化广场、烟台市文化中心等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区图书馆、文化馆和胶东剧院等文化载体的运营效率,进一步规范街区综合文化站,健全区、街道、村居三位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围绕第三届市民文化节,突出建党100周年主题,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另外,要坚持底线思维,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社会治安、食药监管、粮食物资储备、防汛抗旱等重要领域工作责任制,提高风险预见预判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防范和遏制安全生产事故。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